邮箱登陆
立即登陆

"传优良家风 树崇廉新风——科学家的家风故事(三)

2024-03-19 分享

家庭是社会中最古老、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

为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和老一辈科学家的优良家风,所工会、所党委特别推出“传优良家风 树崇廉新风”主题展览,通过讲述16位科学家的家风故事,引导职工廉洁修身、廉洁齐家,感受中国老一辈科学家的家国情怀,领略当代科学家的文明风采,让优良家风引领崇廉新风,凝聚向上向善的强大精神力量。

袁隆平

(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

“一个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足够了。”

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当代神农”,为保障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卓越贡献。

袁隆平祖籍江西,1930年他出生在北平,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从2岁到6岁,袁隆平跟随父母辗转北平、天津、赣州、德安、汉口等地。虽然童年过得有些颠沛流离,但父母没有因此忽略对孩子们的教育。在父母的教育和影响下,袁隆平养成了乐观开朗的性格和不服输的精神。他始终记得母亲常说的一句话:“孩子的智商如同一座宝库,唯有品德和情操才是打开这座宝库的钥匙。”

在教育孩子上,袁隆平向来不喜欢太过严苛的方式,他总是尊重和支持孩子的选择。不过在父亲对农业执着坚守的影响下,孩子们对农业领域也有了更多的关注。他们从父亲身上学到了朴实无华、低调内敛、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品质。


屠呦呦

1930年12月30日出生

“荣誉不属于我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

多年从事中药研究,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治疗疟疾,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2015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1963年,屠呦呦与李廷钊在北京举办婚礼。那时,屠呦呦全部精力扑在工作上,不会做饭,不会做家务,李廷钊成了她的后勤部长。下班后他买菜做饭、收拾屋子,将屠呦呦的书桌整理得井然有序。在被单位下放到云南干校劳动锻炼后,李廷钊放心不下妻子,在记事本上详细写下家里的柴米油盐在什么地方,简单饭菜怎么做。记事本上的每一个字,丈夫每句叮嘱,都是浓浓的爱,屠呦呦一次次热泪盈眶。

2015年,屠呦呦和丈夫李廷钊携手来到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颁奖现场。在屠呦呦潜心科研的几十年里,丈夫李廷钊始终是她坚强的后盾。在那句“你负责实现梦想,我负责解决生活问题”的承诺背后,李廷钊几乎承担了家里的一切。正是丈夫的全力支持和理解,屠呦呦可以几十年如一日,毫无顾虑地投身青蒿素研发中,拯救着更多人的生命。


钟南山

1936年10月20日出生

“把重病人都送到我们这里来”

呼吸病学专家,中国抗击非典型肺炎、新冠肺炎疫情的领军人物。2020年,获“共和国勋章”。

钟南山的父亲钟世藩是我国著名儿科医学专家。钟南山曾说:“在我的生活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我的父亲钟世潘。”钟南山回忆道,父亲在填写任何一份病历时都会认真地书写,哪怕不是医学专业的人,拿起病历来也都能看懂;再比如,给人开药方时,父亲总是先替病人和家属着想;当父亲下班回家,一家人正其乐融融地坐在饭桌旁,但只要病人有需要,父亲会立刻放下碗筷重返医院……父亲的医者风范就像春风细雨般影响着钟南山。

  钟南山曾提到,钟家的优良传统有两个:一是要永远有执着的追求,二是办事要严谨要实在。他在《谢谢我的家》节目中对父亲深情告白:“爸爸,你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一个人要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一点东西,那么他这辈子就算没白活了。”


刘先林

1939年4月19日出生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要搞自己的仪器,与国外的仪器一比高低,夺回国内市场的份额!”

致力于航空摄影测量理论与航测仪器的研究工作,大大加快了中国测绘从传统技术体系向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的转变。

刘先林院士虽已古稀之年,满头白发,却依然精神矍铄地“驾驶”着“车载激光建模测量系统”奋进在测绘仪器国产化的道路上。20世纪80年代,我国使用的先进测绘仪器90%依赖进口。为了能让国家节省这笔资金,刘先林潜心钻研,走出了一条中国人的自主创新之路。

刘先林不喜欢太过高调,他和夫人刘惠跟其他普通夫妻一样过着平常的日子。年轻时,刘先林科研任务繁重,常常去外地做实验,两个孩子和年迈的父母都由夫人在照顾,免去了他的后顾之忧。夫人的付出与辛劳,刘先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现在两个人年纪大了,夫人身体又不太好,两人的角色调了个儿,工作之余,刘先林时刻把夫人放在首位,洗衣做饭,料理家务,有条件的话,出差也会把夫人带在身边照顾。在繁忙的科研工作之余,回到家里享受天伦之乐,这大概就是刘先林院士最向往的生活了。

张伯礼

1948年2月26日出生

“国有危难时,医生即战士。宁负自己,不负人民!”

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主持研究制定中西医结合救治方案,指导中医药全过程介入新冠肺炎救治,为疫情防控作出重大贡献。

“国有危难时,医生即战士。宁负自己,不负人民!”2020年1月26日,临危受命、星夜赴汉的张伯礼出发前写下了这句铮铮誓言。2月16日,劳累过度的张伯礼胆囊炎发作,他不想耽搁分秒,只想保守治疗,直到中央指导组领导强令其“不能再拖,必须手术”。而术后第三天,张伯礼便再次投入一线战斗。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张磊是张伯礼的儿子。疫情发生后,他第一时间递交请战书恳请奔赴湖北。出征前,张磊电话连线父亲,张伯礼很欣慰,“我支持你,党和人民的需要就是使命”,并嘱咐儿子不要来看自己,要看好病人,照顾好同事。父子同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却未曾见上一面。直到方舱“清零”的3月10日,张磊才见到了久违的父亲。大医精诚,传家有道,张家两代中医人为中医药事业鞠躬尽瘁的家风故事,令闻者油然感佩,如沐春风。


结语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风建设,注重以家风传承育人兴家。在16位优秀科学家的家风故事中,我们看到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里,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我们每个人都要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实现家庭梦融入到民族梦之中,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我们4.9亿户家庭、14 亿多人民的智慧和热情,汇聚起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