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登陆
立即登陆

"传优良家风 树崇廉新风——科学家的家风故事(二)

2024-03-18 分享

家庭是社会中最古老、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

为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和老一辈科学家的优良家风,所工会、所党委特别推出“传优良家风 树崇廉新风”主题展览,通过讲述16位科学家的家风故事,引导职工廉洁修身、廉洁齐家,感受中国老一辈科学家的家国情怀,领略当代科学家的文明风采,让优良家风引领崇廉新风,凝聚向上向善的强大精神力量。


吴文俊

(1919年5月12日-2017年5月7日)

“在有了一些好的想法时,一定要付以十倍的努力。”

对数学的核心领域拓扑学作出了重大贡献,开创了数学机械化新领域,他的示性类和示嵌类研究在国际上被称为“吴方法”。

不断积累、不断思索、不断创新,是吴文俊学术风格的写照,也在无形中影响着子女。在儿子吴天骄眼里,书是父亲的命根子,数理文史政经,他都有所涉猎,小时候跟着父亲去动物园或者看电影,总要到旁边的书店看看。吴文俊的夫人陈丕和在中科院数学所图书馆工作,精通英文、法文,也经常教育孩子们多读书。渐渐地,读书从吴文俊的个人习惯成为整个家庭的家风传统,让吴天骄和他的姐姐们获益良多。

除了经常“泡在书里”,吴文俊还是个喜欢探究问题的人。大女儿吴月明上中学期间,每当因为考了高分在家自鸣得意时,吴文俊总会在笑呵呵之余突然点出,“你最好看看是什么原因丢失了那两分”。他并不是要求女儿考满分,只是习惯性地让她认真搞清楚错在什么地方。


黄旭华

(1924年2月24日——至今)

“不仅要学知识、学本领,更要做一个有人性、有人格、有尊严的人。”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主持了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制,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谈起家,黄旭华首先说到的总是自己的父母:“我在工作当中,如果有一点成果,这些因素除了党的教育培养外,都是受我父亲母亲的影响。”黄旭华的父母都是医生,他们学成之后离开富饶的祖籍广东揭阳,来到了相对贫瘠的海丰县田墘镇定居,“那里地方病很多,最穷最需要医生。他们有这个思想,就是做医生不是要去最好的地方,而是去最需要的地方”。父母这种不图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在黄旭华心中深深埋下了种子。但日本侵略中国的暴行改变了他的从医志向,开始毅然追寻“造船造舰”抵御外侮的报国梦想。

在婚后,黄旭华家中同样形成了“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家风。女儿们说:“我们可能作不了像父亲那样大的贡献,但他忠于国家、热爱事业的信念我们会一直传承下去。对得起国家、对得起社会,才能对得起自己和家人。”


邓稼先

(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大贡献。

作为父亲,邓稼先虽然视孩子如掌上明珠,但在一些问题上他却选择了“不作为”。女儿邓志典还不到十五岁时,就到了内蒙古建设兵团,被分配在一家做箱子的工厂当工人,一干就是四年。期间,一次核试验完成之后,邓稼先放弃了休息的机会,坐了几天几夜火车,又步行二十几里去看望女儿。以邓稼先的“国宝”身份,可以有很多办法把女儿接回来的,但他没有这样做,他的女儿是研究所中最后一个按政策回到北京的。

但在另外一些事情上,邓稼先却倾尽全力帮助儿女。恢复高考后,女儿决定参加考试,但她从没学过物理。这时,邓稼先凑巧有三个月的时间在北京,于是他亲自上阵,骑着自行车去旧书摊上淘来旧教材,每天晚上给女儿讲物理课,常常讲到凌晨三四点钟。父女俩一块拼了三个月,完成了中学五年的物理课。虽然邓稼先留给家人的物质遗产少之又少,但留下的精神风范则如同一座高山,巍峨耸立,令人敬仰。


于敏

(1926年8月16日—2019年1月16日)

“我愿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献出自己的一切 ”

我国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在中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起了关键作用,为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尽管工作很忙,于敏对子女的教育却始终没有忽视。他把历史文化融入教育之中,注重从精神上充实孩子们的生活。于敏陪伴家人的时间少之又少,但只要一有空闲,他就尽量陪着妻子和孩子旁征博引、妙趣横生地给他们讲历史人物故事,并将人生道理“夹”在其中,引导孩子们认识到“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要爱国家,要对社会有责任感,要自食其力脚踏实地”……

即使对孙子,于敏再疼爱也不会给予过多额外帮助,更不会用自己的影响力帮孙子走捷径。他一直认为,人有多大本事就干多大事,有点挫折或许对成长更有好处。对儿子于辛来说,父亲立下的“标杆”早已成为自己的人生坐标。“除了学术上达不到父亲的要求,在做人上我力争按父亲说的在做。”


顾方舟

(1926年6月16日-2019年1月2日)

“谁家的孩子不是孩子?拿别人的孩子做试验,我做不到。”

著名病毒学专家,我国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疫苗研发生产的拓荒者,将液体疫苗创新性融入“糖丸”,推广后使上百万儿童免于致残

1955年,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席卷江苏南通:全市1680人突然瘫痪,其中大多为儿童,并有466人死亡。一时间全国多地暴发疫情,引发社会恐慌。1957年,顾方舟临危受命开始脊髓灰质炎疫苗研究工作。在临床试验阶段,必须证明疫苗对儿童安全。那么,找谁的孩子试验?谁又愿意让孩子来做试验?

面对未知的风险,顾方舟作出一个惊人的决定:瞒着妻子,将疫苗给刚满月的儿子顾烈东喝下!而在此之前,他自己也已经“以身试药”,喝下了一小瓶疫苗溶液。“豁出去了,总要有人来试验。谁家的孩子不是孩子?拿别人的孩子做试验,我做不到。”顾方舟坦率地说。身为病毒学专家的妻子李以莞,在得知丈夫的决定后也并未怪罪他。“因为我也是做这项工作的,我们自己的孩子不去服疫苗,怎么能让别人的孩子来服疫苗呢?”李以莞说。


孙家栋

1929年4月8日出生

“我只是一个合格的工程师”

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技术总负责人,探月工程首任总设计师,被业界公认为中国的“卫星之父”。

深夜,孙家栋家里的电话铃响了。这个时间来电话,他知道多半是工作当中的紧急情况。孙家栋直接从床上跳下,来到外屋接电话。妻子魏素萍看他接电话时间长了,怕他着凉,拿着一件衣服过来给他披上。或许是电话内容涉及工作机密,或许是怕妻子在身边打扰他研究工作,孙家栋用眼睛瞪着爱人,示意她离开。就在魏素萍默默转身离开时,孙家栋一手拿着电话,一边斜着身子伸长了腿用脚尖把门关上。

这下惹急了魏素萍:“这家里就我俩,你工作上的事也不至于这样防备我吧,真是职业病!”虽然说了这样的气话,但魏素萍深知孙家栋的工作是高度保密的。所以,每次在家里遇到孙家栋与同事电话讨论工作,她都是悄悄离开,默默地支持着他。这只是孙家栋家庭生活中的一个剪影。几十年如一日,他都是这样一丝不苟地要求自己、要求家人。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