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三线,情至光电

  一掷春华几十载,半缘知遇半缘情。人生多样化,职场千万种,人云,干一行爱一行,然缘何为其干,缘何生其爱,一点感悟,拙言分享。 

  时光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初,祖国三线建设如火如荼,在毗邻“窗含西岭千秋雪”的大邑西岭雾山沟豁,来了一群战士,人称“三线战士”,他们披荆斩棘,开山筑路,垒石夯土,兴楼建房。这项三线建设工程便是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的前身,名曰6569工程。1972年12月20日,几辆解放牌大卡车载着一群20来岁的年轻人在一路尘烟漫舞中颠颠簸簸驶入山沟,融入正在热火朝天的三线建设队伍中来,本人有缘从茫茫知青队伍里遴选加入这一行列,开启了人生的一次转折。 

  雾山雾山,雾里之山,常年云雾缭绕,日照寥寥,冬寒里更多是烟雨凄迷,雪花纷飞。三线建筑工地四处一片泥泞,虽然我们已属新建单位职工,并非参建工人,但当时单位还未建成投产,很多时间我们还是身背小背篓,整日在工地上来回穿梭,帮着运土搬砖。泥泞中滑倒摔伤可以说并非小概率事件,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劳作,即便在号称广阔天地的农村知青生活时也无有过之。 

  雾山冬去,春阳依然懒露,于是有了这番感慨:烟雨濛濛雾昏昏,天幕低挂云走魂。不是桃花红几处,谁信深山又回春。感慨概归感慨,劳作还要继续,扩路埋管,引水引气进山,又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累,并不都是快乐着,没有彷徨不是真言,不怕艰苦那是豪言,当你每天拖着疲惫的身躯深一脚浅一脚奔波于工地之间,豪言在脑子里恐怕还是显得有些苍白。好在看着一幢幢不断崛起的楼房,一条条不断绵延的道路,其中或多或少包含了自己一点点的辛劳,心中不时会泛起那么一丝甜甜的成就感。三线,既然来了,就要融入,缘,既已缔结,就要珍惜。 

  1973年夏末秋初,随着长春到雾山的一场浩浩荡荡人员迁徙,给刚刚初步建成的6569工程带来了科研队伍的主力军,于是吹响了投产的号角。我,只是一名刚参加工作的学徒,尽管社会把我们冠以知识青年的称谓,但名并不符其实,胸无点墨在工作学习中完全不能做到随心所用,尽管工作之余不乏潜心自学,但收效总不如人意,心中时不时萌动一种欲望,欲找回动荡时期失去已久的课堂。于是争取,再争取,终于在1977年2月如愿以偿,一步踏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殿堂,开启了人生的又一次转折。 

  初等中学一年级学历一跃而进高等学府,5级连跳的跨度连自己都吃惊,吃惊之余便是一系列的恶补,此番恶补虽谈不上古人的刺股悬梁,却也苦到入木三分。伟人毛泽东的诗词里有句话:“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唐玄奘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方取得真经,揭示了一个道理,无难不成事,成事必克难,我没那么大本事,亦或侥幸过了这一难,顺利完成学业,80年代初从如今的今国科大校址走出校门,留京?回蓉?没有悬念,回大邑山沟,这里洒下过自己辛勤的汗水,也是梦想萌芽的热土,这就是一种情结,一种知遇的感恩。 

  回所后进入光电工程总体室,从此步入科研职业道路。而此时的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已为国家研制生产了多台套电影经纬仪,77年8月正式立项启动第四代光电经纬仪研制,这是光电所建所以来真正意义上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本人有幸参与了其中高速摄影控制系统研制工作。在当时非市场经济的年代,许多零部件没有第三方的配套,更没有计算机的辅助设计,设备全套光、机、电零部件全靠自力更生,设计工具不外乎三角板、量角器、丁字尺,绘图笔、坐标纸等,连一台像样的计算器都没有,简陋的令今人无法想象,然而就在这样的条件下,经过几年全所上下一盘棋的努力拼搏,成功研制出了我国观测手段最全,测量精度最高的新一代光测设备,提升了光电所在这一技术领域的地位,同时造就了一批领军人才和科技骨干,奠定了无私奉献,勇于担当,任劳任怨,荣辱与共,精诚协作的光电精神。 

  僻谷修身十数载,栖山沐雾几春秋,80年代中期,国内改革开放的兴起,日益增多的外界交流互动,实时的社会与科技信息获取,作为前沿科学技术研究单位,光电所又一次的大迁徙拉开序幕,从这山到那山,全所取道牧马山。 

  国门开了,世界大了,心也活了,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古人云,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然车有不同,辙有所异,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立于不败。于是开始突击外语,准备走出国门。90年代伊始,只身踏上日耳曼民族的土地,念起了洋经,其实外国的月亮并不比中国圆,不过在那个年代,还是有很多值得封闭已久的国人借鉴的东西。生活理念,职业道德,工作精神,管理模式,先进技术,该学的还是要学,学一年不够就两年,去一次不够就两次,大学不尽兴就进研究所,就这样先后两次踏上欧陆土地,学也好,工作也罢,但凡有用的,能充实自己的,尽其所能悉数敛怀。惬意的生活与工作,有人乐而不思蜀,但无论这片土地如何值得留恋,有一种牵挂,就是那永恒的乡愁和不变的情结,养育了自己的土地,培养了自己的单位,才是自己真正的归宿。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应用市场的需求,随着光电技术的发展,80年代末90年代初,不断成长中的光电所如同一棵大树,开始分枝散叶,在光电观测设备技术积累基础上先后开拓了微细加工、自适应光学、航空航天及光电设计等重要科技领域,并在几代光电人不懈努力下成绩斐然,硕果累累,甚而某些技术领域在国内占据了不可替代的地位。有人说,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最重要!己虽不才,这些年却也算在光束控制及光电设计等领域尽其所能地默默劳作,穷其所知地培养学生,潜移默化地秉承光电精神。 

  历史在向前,时代在进步,随着科学城的崛起,光电所又将步入新的天地。看到光电所一次次的变迁,一步步地升华,作为光电人感到由衷的高兴。然岁月无情,我辈已然老去,将离开与之同甘共苦40余载的单位,我为自己的职场生涯能从一而终而感到自豪,祝福光电所,祝福新生代,愿光电精神代代相传,明天会更美好…… 

  作者信息:付承毓,一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