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长信箱  |  联系我们  |  English  |  中国科学院
首 页 研究生教育 出版物 信息公开
当前位置:首页 > 创新文化 > 工作动态
永远传承“两弹一星”精神
作者:李丽丹 发布时间:2009-11-06 阅读次数: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我演讲的题目是“永远传承‘两弹一星’精神”。 

   40多年前,纽约的华人区有这样一个中餐馆,尽管利润微薄,老板还是要求所有服务人员都要向餐馆的客人卑躬屈膝,实行下跪服务。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他们似乎麻木了,甚至习惯了。然而有这么一天,餐馆老板却泪流满面地告诉他的职员,说:“从今天起,我们再也不需要给别人跪着了!” 

   历史定格在这样一个瞬间—— 1964年10 月16日——这是整个地球上的中国人应该永远铭记的日子。这是中华民族再也无须向强权跪拜的日子,这是全世界都在为中国人震撼的日子。因为这一天,在世界的东方,在亚洲大陆的中部,在古老的罗布泊,一团巨大的蘑菇云在一声巨响中轰然升起,它承载着一个民族一百年不曾死亡的信念。只是那样一个瞬间,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历史的进程都要为这团神圣的蘑菇云而改变! 

   就在这一天,法国总理蓬皮杜在他的日记中写道:这个日子终于来了。现在是人们讨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时刻了。因为,按照西方列强数百年的殖民主义历史培养出的强盗逻辑,这个世界是根据实力划分的。如果说朝鲜战争使列强真正意识到人民中国的必然崛起 ;那么正是那一团蘑菇云的升起令整个世界为之震惊地看到了:一个饱受磨难,历尽坎坷的伟大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踏入了世界强国的行列。 

   让我们重温一下这个事实:原子弹的研制成功,是在极端险恶,甚至难以生存的条件下,凭着一种百折不屈的信念和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才得已完成的。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向我们中国这样,从一无所有的荒原上起步,独立发展自己的战略工业 ;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的高精尖技术人员甚至要忍饥挨饿,双腿浮肿地从事工作; 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的高级技术人才愿意终身隐姓埋名,甚至丧失了发表任何一篇学术论文的权利。但是,在中国的六十年代,在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一切帝国势力都在疯狂地对华制裁和封锁的时代,英雄的中国人将这样的奇迹变成了现实。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短短几年的时间,中国人民在攀登现代科学高峰的征途上创造了“两弹一星”的人间奇迹。 

   星移斗转,40年过去了,新疆试验基地的骆驼刺绿了又黄,黄了又绿;当年研制核武器的前辈们青丝变成银发,有的已长眠地下。而那惊天动地的一声巨响,则永远不会被人遗忘;那腾空而起的蘑菇云已成为巍峨丰碑,永远定格在辉煌的史册上,矗立在每个中国人的心头;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则成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成为我国科学史上的一曲民族正气歌。科研人员在艰苦的条件下不畏艰苦,在恶劣环境中创造奇迹的精神和勇气,将永远激励后人。 

   今天,我们的科技工作者们,面临的环境和条件,是当年的老一辈科技人所不可想象的,计算机的普及、网络的普及、学术交流机会的无比便利,使获得最先进的科研生产情报提供了便利。国家不惜重金,每年都支持科研生产部门引进大量最先进的仪器设备。每年公派出国进修、学习研究的人数以万计,为科技事业提供了比原先更为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对比之下,前辈们搞“两弹一星”的时候,由于西方和苏联的封锁,没有资料,没有学术交流的机会,有的资料是托人碾转从国外买来的期刊杂志,只是简单的综述,有的资料只是一张模模糊糊的照片;没有精密仪器,没有实验装置,没有计算机,有时候为了核实实验数据,动员了上百人,用最原始的计算工具算盘,加班加点进行。在这样的条件下,搞出了“两弹一星”。 

   因此,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国家大力支持下,在科技工作者们的辛勤耕耘下,中国的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实现了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突破;杂交水稻技术,解决了亿万人吃饭问题;三峡工程成功完成,青藏铁路全线通车,秦山核电站建成并投入使用,等等等等。 

   两年前,我有幸成为了中科院光电所的一名学生。在座的每一位都是我的老师。我深深的被大家认真、执着、勤奋的工作和生活的态度感动。正是大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才有了今天光电所的辉煌!在这里,请允许我真诚的向诸位鞠个躬!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的“两弹一星”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传承下去!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单位邮编:610209 备案号:蜀ICP备05022581号
单位地址:中国四川省成都市双流350信箱 电子邮件:dangban@ioe.ac.cn